(二年级)品德与社会 [案例] “哇,这些衣服真漂亮!”当我向孩子们出示那些色彩鲜艳的“小衣服”时,孩子们都睁大了眼睛,饶有兴趣地望着我。 “有四个小朋友要选衣服外出,你们能帮他们出出注意吗?” “行,没问题!”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应着我。 随即我向他们布置了需要合作完成的任务:为参加不同活动的四个学生挑选衣服。他们分别是去参加婚礼,在夏天的夜晚去剧院看演出,吃完饭陪家人散步,以及在冬天去海南岛旅游。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开始自由组合,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各抒己见。不一会儿,任务完成了。 接着,我请各组派代表交流。小林走了上来,介绍起他们的活动结果:“我们是为一个参加婚礼的女孩挑选了一套唐装,今年很流行穿唐装,唐装看上去很喜庆,而且还散发出中国民族文化的气息来,在参加婚礼的时候穿一定觉得很体面。”他的发言博得了其他同学的喝彩。第二个上来的是小冬,他们是为一个小男孩选择饭后散步的服装。有一个学生在下面咕哝了一句:“我叔叔总是穿睡衣上街。”我装作没听见,对孩子们说:“穿睡衣不是很舒服吗?”教室里马上热闹起来,意见一致了,不能穿睡衣上街,有的说冬天穿睡衣会着凉的,有的说把睡觉的衣服穿出来多脏呀,还有的说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分析] 这是品德与社会二年级第一学期《我会选衣服》教学中的一个环节。知道衣服的功用和懂得选衣服的方法是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根据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以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衣服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说它熟悉,因为学生天天要穿衣服,家家有衣服,周围又处处又能看到衣服。称其陌生也不难理解,虽然衣服是一种常见的东西,可是把它正式地当成一个话题来聊,却是大部分学生未曾有过的;对于衣服的质地、款式、功用,学生已有一些肤浅的生活经验。品德与社会课就是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把这些与生活,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东西作为话题,供学生研究,从而使学生更加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 从现状来讲,现在的孩子在穿衣方面大多听凭家长的安排,而此教学内容我重点通过引导学生体验在了解衣服功用的基础上学会选衣服,这一教学内容是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我认为应当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有关细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意识地调动起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问、敢说、敢做。 首先,在这个活动中,我为了引导学生按照场合、季节、年龄和性别这四个因素有目的地挑选衣服,从而掌握选衣服的方法,精心地设计了四个场景和提问的内容。内容源于生活,是学生们身边发生着的事,所以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一个环节,选选贴贴,学会穿衣。在课前我准备了大量的各种款式,不同颜色的衣服模型。其中包括不适合他们穿的婴儿和成人服装;也有不同季节可穿着的服装,如:棉袄、牛仔裤、裙子等;甚至还有睡衣可供学生选择。学生自由分组,完成任务,并推选出同学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些服装的理由。活动目的明确,要求清晰。 其次,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使学生解除心中的芥蒂,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培养敢于说真话的品质。为了更好的体现这一点,给学生的这些话题都取材于生活,是学生们曾经经历过的,或者是将来可能会遇见的事情。当有一个小组为一个参加婚礼的女孩挑选了一套唐装,并且头头是道地做了一番解释时,着实令我大吃可一惊,流行一时的“唐装”居然被小朋友们选上了,这说明社会上的一些流行动态也同时影响着他们,老师也要合时宜。当学生在选择适合散步穿着的服装时,有位学生轻轻地说出自己的叔叔就是经常穿着睡衣上街的。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没有直接地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来辨析,通过辨析,学生也就知道了这是一种有害而无益的行为。其余的两个话题,学生在说明时,我也时不时的穿插一些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多项的选择。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对学生的选择横加干涉,而是重在引导,学生就会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体现了我们的课已在走进生活化。 另外,在活动中我注重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学生自由分组,自由地完成任务,自主地推选出同学发表意见,在团结协作中分享经验,取长补短,学会尊重人和关心人。同时,又培养了与人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勇敢地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