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版首页 > 德育少先队 > 主题教育

孤独症与应用行为分析法

作者(来源):田林三小 王 婧    发布时间:2005-04-13

孤独症的概念

 

一、孤独症的定义

可以说孤独症自从有了人类就存在了,但是它却有一个非常短的历史。自1943年美国医生凯纳第一次使用孤独症诊断他的病人到今天也只不过半个多世纪。但是孤独症和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已经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各个不同领域的专业工作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不幸的是依然没有揭开孤独症的神秘面纱。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什么是孤独症?”即有关其定义至今没有统一。

到目前为止,关于什么是孤独症即其定义,所能够得到的基本是各种描述性的定义,即孤独症具有什么样的症状,或者符合什么样的标准就是孤独症。一般认为孤独症是由于不明原因导致的大脑功能紊乱引起的广泛性发育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和异常的行为为主要特征,影响到患病儿童几乎所有发育领域如语言、认知、思维、智力、运动、社会交往、情感、生活自理等,使这些领域的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害。

可以说什么是孤独症人们没有研究的很透彻,但是在具体描述孤独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时却做的很多,这些描述随着研究人员的不同而差异很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生变化。

二、孤独症儿童的发病年龄

关于孤独症的发病年龄一般认为在30个月(即2岁半)左右,但是研究显示,在学龄前期的各个年龄都有可能发生孤独症,只是在2岁半这个年龄上存在一个高峰或出现孤独症典型的发病的症状或特征(有人认为典型症状出现在孩子4-5岁的时候),因而引起更为特别的注意而已。现在还有一些专业工作者认为在母亲怀孕的30个月时就已经存在某种病变的因素,出生以后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才在不同的年龄出现孤独症的症状。根据相关研究,2岁半以前,孤独症的发病率逐步增加,到2岁半达到最高,然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迅速下降,在3-5岁发病率占6%。由于上面所述的原因,目前孤独症的发现和诊断的年龄趋向于小龄化。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发病年龄可能更多地反映出孩子被诊断为患有孤独症的时候,这就使得孩子的发病年龄往往迟于真正出现异常即开始发病的时间,而且什么样的症状出现,才算是孤独症的发病,目前也没有统一,因此发病年龄目前并不统一。

 

什么是ABA

一、ABA与发育障碍

ABA是英文Applied Behavior Analyses(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缩写,也被称为“行为训练法”,是一种常被用来对有发育障碍(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简称DD)的儿童进行早期行为干预与训练的操作性方法体系。“发育障碍”是国际上相对于“肢体障碍”而做的一种常见的分类性称谓。自闭症属于发育障碍类疾病中的一种。

二、ABA与洛瓦斯

1962年美国UCLA大学教授系的洛瓦斯(Lvar Lovaas)教授,在全世界率先开始使用ABA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早期训练,他及他的实验小组的研究报告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研究证明,采用ABA对幼年的自闭症患者进行早期干预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他们的症状,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从而为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潜力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三、ABA的发展

1962年至今,不仅洛瓦斯和他的同事对该研究项目一直进行着追踪报告,并且已在全世界的特殊教育领域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研究者和工作者队伍,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开设有ABA的专业和研究生科目,许多特殊教育机构要求其发展障碍学生的教师应以ABA为基本功,这使得ABA作为一种应用型学科在方法体系和临床实践上得以长足的发展。

尽管在ABA发展的几十年当中,它一直是受到争议最多的一种方法,但毫无疑问的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哪一种方法能够象ABA那样通过有效的解决自闭症儿童及其他发育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从而达到减轻症状的效果。加之ABA在临床的实践操作上已形成一整套结构化的方法体系:无论是个案行为状态的观察与记录、患儿能力结构的划分与测试、IEP(个别训练计划)的制定操作、训练者的操作规范与原则、训练课程的内容结构与设计以及训练计划执行效果的评估与反馈;还是在专业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上都形成了基本的规范与标准,ABA至今仍被大多数的自闭症专业人员所认可,也包括许多得益于ABA而成长的自闭症儿童的家长。

四、ABA的基本原理

行为学和刺激—反应理论

行为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反应的结果,即来自外部的刺激是个人行为的重要诱因,所以行为是一种后天习得的现象。

1)行为改变原理

通过改变外部诱因(刺激)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即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因而也是可塑的。

2)自闭症儿童的行为问题

所有发育障碍类儿童都表现出显著的行为问题。而以社会交往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自闭症儿童,在社会生活活动中(如:学习活动中)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无法做出正确的(所期望)的行为反应,更多的却是出现与所期望的反应相反的举动。如:发脾气(自伤、攻击性、破坏性)、过于刻板、没有好奇心和好胜心以及缺乏应有的注意力等,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社会交往活动。因此要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发展,就必须减少和消除他们的问题行为。

3)ABA与DTT

ABA的操作依据一个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方法体系—行为改变技术,其核心是DTT(Discrete Trial Teaching)教学法(我们称它为“回合教学法”)。DTT是ABA重要的,也是最具有特色的教学技巧。它是一个包含五个基本概念的教学程序,被视做ABA教师的基本功。

五、ABA的特点

    1)方法结构化

    2)教学系统化

    3)操作目标化

4)非专业人员可以学会

5)实践性

 

 

 

 

 

 

 

 

 

 

 

 

 

 

 

ABA的DTT

行为训练的基本方法

一、DTT与ABA

DTT的英文全称是“Discrete Trial Teaching”,中文可译为“回合式操作教学法”或“分解式操作教学法”。DTT是行为训练(即ABA)的具体教学操作方法。ABA是根据行为科学的原理进行的,并认为通过适当方法的教学,孤独症儿童会有很大的改善。但适当的方法必须体现在具体、系统的训练当中,它包括以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课题分析(分析每个行为和能力),将它们分解到最小的单元,一步一步地教;

强化(给予奖励、表扬等);

辅助(帮助儿童达到正确的反应)。

 

 

 

 


DTT就是体现ABA原则的具体操作方法。

 二、DTT及其四要素

DTT是一个非常具体,非常系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孤独症儿童学习任何一个课题时几乎都可以使用它。DTT(回合式操作教学法)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可以制造出很多次“操作”回合,在每次回合后老师都要记录下儿童的反应情况(‘正确’或‘不正确’等)。一般情况下一个课题在一天中要教10个DTT回合,每个回合都由四个必须的要素组成(见下图)。使用DTT教孤独症学生必须了解和正确运用这四个要素才能有效。

    指令        反应        结果        停顿

三、ABA的基本概念---DTT技巧原则

1、分解课题

课题是指学生应该学会的一种能力。ABA强调把每一个能力分成最小、最简单的单元进行教学(任务分析)。比如,教孩子认识物品,第一步是比较配对。先让孩子“把一样的放在一起”。他学会这个能力后,才教他认识“哪个是汽车?”在做语言理解能力的教学项目时,可以让孩子指给老师看,也可以叫他“把汽车给我”,让他从桌子上的几个东西中选出汽车。从“最小、最简单的单元开始”时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教物品配对,第一步是桌子上只有一个东西,配对就很简单,因为学生不用区别;第二步是桌子上有两个东西,难度就增加了。ABA强调这样逐渐地提高难度。无论教什么能力(如说话、洗手、画画等)都要记住这个分解课题,循序渐进的原理。

2、给予辅助

ABA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就是辅助。孤独症儿童与其他的学生不同,他们不会通过观察自然地学习。在教他们一个新的能力课题时,如:一种行为,一个概念,可能需要选用一种辅助形式。比如,教孩子画圆圈,一开始他可能需要手把手辅助才能完成。逐渐减少辅助的提示是ABA的一个主要原则(辅助的消失),从手把手减少到视觉提示(给他看圆圈,看着画),再到示范辅助(老师先画,学生再画),逐渐减小辅助的程度。

3、辅助包括几种形式:

1)手把手辅助(Hand Over Hand)

2)视觉辅助(Visual Prompt)

3)示    范(Modeling)

4)手势辅助(Gesture Prompt)

四、DTT的操作

1、指令

DTT是一种(一对一)的教学方法。老师、家长与学生相对而坐,最好在一个周围干扰刺激不太多的地方。老师给出命令,这就是一个回合(trial)开始了。指令要清楚,开始训练时,指令应特别简单。比如:“拍拍头”,而不要说:“你的头在哪里?请给我看看头在哪里?”指令越简单,学生越清楚你的要求是什么。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孩子进步了以后,指令要逐渐地复杂起来,越来越像自然日常生活中的语言。

老师、家长给出指令前必许非常清楚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是什么。如果想要求学生数四支蜡笔,指令应是“数数”或“数蜡笔”。期待的正确反应就是生数“1、2、3、4”。但是如果想要求孩子告诉你有几支蜡笔,指令则应是“几支蜡笔?”所期待的正确反应是学生说出“4”(而不是“1、2、3、4”)。

老师在给出指令时,要确定学生已经在注意。如果他不注意,老师再说几次,他也可能不会做出反应。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指令改为“看着我”,也可以把一个学生喜欢的东西出示给他看,以引起他的注意,同时发出命令“看着我!”如果这时学生“看”了,即做出了反应,及时给予强化,强化物应该是将那个东西给他吃(或玩一下)。

2、反应

在这一步骤中,以下几个概念非常重要:

反应标准的一致性  给出指令前,老师已经确定了正确反应的标准是什么(如以上“数数”的例子)。这里需指出的是,注意标准的一致性很重要,因为这样可以让孩子很清楚地知道他应该怎样做,因此增加他做出正确反应的可能性。另外标准一致,有助于所有的老师和家长都按照同样的标准,对同样的正确反应给予强化,对同样的不正确反应都不给予强化。这样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明白:只有做出某种什么样的反应他才能得到强化。

反应标准的变化  在这一步骤中,对反应是否正确的判断标准是可以也必须变化的。反映标准的变化也反应了学生能力的变化和强化标准的变化(即:学生有进步时,可以逐渐地、系统地改变标准。比如以前只要他说出“妈”就可以得到强化,学会了“妈”之后,标准可以提高到要说出“妈妈”才能得到强化)。

注意反应中附带的不良行为  关注学生的反应时,一定要同时注意他有没有伴随的其它与指令无关的不良行为。比如,指令是“站起来”,孩子是“站”起来了,但同时又跑掉了。对这个反应不能给予强化,否则他会认为“站起来”的意思是“站起来—跑开”。

没有正确反应时的操作  在学生做不出正确的反应时,为了直接告诉孩子‘正确反应’是什么,在‘反应’这一步骤中,辅助是很重要的。尤其在教学生一个复合能力时(以回答社交问题为例,如:“你叫什么名字?”)一定要注意使用辅助。问题提出后,如果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可以做出示范,即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我叫余样拧”)。在学生模仿出你的回答后,马上表扬他,给予强化。尽管他是在辅助下才回答的,老师还是要鼓励他,目的是让他知道他这样说是应该的。

在一些关于ABA的资料中,会见到“DTT五要素”的提法,就是将“辅助”归为DTT操作的一个补充性要素、步骤。

3、结果与反馈

及时反馈  学生做出反应后要马上给予强化或其它反馈。这里‘马上’非常重要,因为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结果’和‘反应’之间的关系。

灵活使用强化物  如果他反应正确,强化物可以是语言表扬,同时又给一种有强化作用的物品。强化物要经常换,是为了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如果每次都给同一个玩具,他很有可能过几天就不再想玩那个玩具了。这里要谈一下强化物可以是任何孩子喜欢的东西(吃的、玩的或某种活动)。每个孩子的有效强化物都不一样,找到你的孩子喜欢的几种食品、玩具和活动后,别忘了让它们轮流出现。

 

 

 

 

 

 

  

本文阐述了一些作为父母用来激发他们自闭症儿童谈话的有效方法。不是父母行为带来自闭症。但是为了改变自闭症的现状,父母和别的人民能够改变一贯儿童的环境。父母可以用刺激和鼓励他们孩子的语言需求方法来和他们说话。正如ABA的DTT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听老师讲课。但孤独症儿童因为其在注意力、理解力、思维等方面的特点需要更积极的教学方法。DTT要求孩子经常性的反应,每下一次指令就要求一次反应。同时这种积极的教学也是与系统的教学相结合,在一个方法和内容的系统中一步一步地教孤独症学生学会新的知识、能力和行为,并使孤独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与人交往的愉悦感,逐步学习并理解社会交往的规则性特点。并且建议,整天里让所有的成人与儿童互相交谈并作为一种有效途径。

所有这些建议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的儿童。每个儿童的严重程度不一样,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干预他们。使用这些建议以及在这些一般性原则基础上他们自己创造的方法,父母们在帮助他们的孩子语言发展上变得有办法和有效果。


我说两句】【查看评论】【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