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背景:
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厌倦、胆怯、慌乱等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些都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也是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这也是本片段教学的侧重点,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领域,主题是“主动参与,超越自我”。通过参与耐久跑等活动,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形成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并能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的方法调控自己的情绪。
教学片段实录:
1、 遗憾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上一节意志磨练课,——体验长跑,本课目标是——”还没等我说完。
“老师,怎么又是长跑。”离我站的最近的一位女生嘟着,声音不大。
“老师,我腿酸死了。”第三列中间的另一位胖点的女生躲在同学身后,跟着嘀咕着。
再看看同学们的表情,似乎都不高兴。现在的学生胆子越来越大了。
说话的人多了起来,胆子似乎大了起来,终于说出了我担心的话:“老师,我们能不能少跑几圈?”
这时体育课代表说话了,“老师,他们几个一遇到长跑总是这样。”一句话说的其他同学笑了起来。
我有点尴尬,“那你们想做点什么啊?”
我的话还没说完,学生已叫成一片。
“踢足球”
“自由活动”
“跳皮筋”
每想到一句打圆场话居然引发了这样局面,看着眼前的情形,我真的有点急了似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只好如实坦白,“同学们,长跑是考核项目,请你们配合一下。”我说话时很不自然。
“哎------”队伍中传出长叹声。
“咋磨练,咋体验呀?”一阵无奈后,有人开始问。
2、改进
是呀,怎么体验?我是想通过蹲马步、抱腿前屈数秒种这两个内容,激发学生向自身极限挑战的愿望,并在挑战自我中检验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从中体验肌肉痛时的心理感并且说出自己的这种感受和大家交流,分享。但现在是不是调整一下,这样一想,思路也有了。立即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说话也流畅了许多!
“这节课,我们不训练队列队形,也不学习高难的技术动作,更不训练耐力,我们就体验一下做某个运动时身体达到一种极限时的心理感受,并把这种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一听说不练队形队列,学生似乎来了兴趣。
“要想体验到极限时的身体感受,其实并不难,只要能在你最累的时候再坚持一会旧能体验到,是自己的心理向身体的一种挑战。”我又继续解释。
“怎样才算是自我挑战呢?”这时想踢足球的那几位男生开始活跃起来,跟着小声议论。
“老师,您能为我们示范一下吗?”有位同学大声喊道。
“这样吧,我们先来做一个‘对视比眼力’的游戏,大家就明白了。”有部分学生响应,我的心情稍稍安定了下来,马上宣布了“俩人为一组,用眼睛盯着对方的眼睛,先眨眼的为负”讲清规则并组织游戏,然后让同学们说出当时的心理感受。
学生开始对视了,对这个活动兴趣比刚才好多了。每多久,学生开始说了;
“以前从来没有这么近看着别人的眼睛我有点不好意思,心里怪怪的。”
“我的眼睛特痒痒,都快流出泪来了。”
“当时我的心理想,你不眨眼我也不眨眼看谁坚持的时间长。”
“挺好玩的。”
看得出,刚才大家很投入,玩的也很开心,把我的情绪也调动起来了。我趁热打铁,真诚的赞扬他们。
大家说一说,还有哪些项目可以磨练意志。
“老师,攀登珠穆朗玛峰可以磨练意志。”同学们笑了。
“马拉松也可以磨练意志!”全班大笑起来。
“当然可以了,还有呢?”我也笑了,“现实点的,我们现在上课就能做的呢?”
“跳绳!”
“俯卧撑!”
“仰卧起坐!”
“纵跳!”
“长跑!”
“既然同学们能够说出这么多的项目,这节课你们说了算,大家可以自由选择兴趣的项目进行练习。”我兴冲冲对他们说。
“耶!”
“耶!”
“耶!”
同学们竟然欢呼起来。 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有的围成一圈臂挽着臂蹲马步;有的排成一字型在做俯卧撑;有的在比赛跳绳;还有的在绕操场长跑等等。我到每一组去观察或参与他们的活动用到着数数的计时方法大声鼓励他们努力向自身的极限挑战,并体验一下这种感觉,同时提醒要注意安全。
3原因分析
下课的铃声响了,这节课我又有了新的认识,是不是一个主要目标很好的完成了,其它的目标才有达成的可能?那么,今后在选择教学内容是不是可以这样来思考;只要目标明确了,其内容来源可以多方面的;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教师收集整理的,还可以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只要能够为目标服务的是教学内容呢?
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教学方法的问题,假如说这节课开始就对学生说,你们长跑吧,它可以增强你们的耐力,你们蹲马步吧,也能够磨练你们的意志,真不知道课的效果会是什么样子的,会不会出现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于是我琢磨,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耐力训练这两大教学难点,只要我们的教学方法得当,学习技能,耐力训练与兴趣是可以统一的,我们能不能这样认为,学生不喜欢体育课,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的发展,教学内容游戏化是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的途径呢?
4、改进策略
1、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主动参与,超越自我”是本片段教学的主题,学生通过练习,毅力增强了,信心增强了,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通过互相交流、帮助,促进同学间合作,增进了友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融洽了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
2、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使每个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与同伴的合作,信任同伴,学会与同伴的交往。孩子们在小组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中,也就有了展示自己才能和追求创新的动机,就会十分开心。让学生相互评价同伴,使学生对同伴有了新的认识。
3、由于上课时间有限,留给学生发展个性的时间与空间还不够,教师为学生创造练习环境,所需要的器材估计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个别学生沉浸在感兴趣的玩法中,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要耐心引导个别学生的兴趣走向问题,逐步发展学生自制能力与纪律性。
4、没能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少数学习困难的学生没能根据自己的条件自主选择练习,教师应重点帮助他们诱发创新思维,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
5、活动过程中注重过程性的评价,采用自我评价法与学生之间评价、教师的评价三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小朋友学习的兴趣。教师适时抓住教学时机,给予学生自由交流的机会,学会交流与合作。同时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及对周围一切的好奇心。表演、展示、综合性评价的结果适当缩短了学生活动的时间,但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作用。
6、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疑问探索。它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技术动作的方法(降低难度法等),拓宽学生学习动作的思路,为学习其他技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在自由练习中,绝大部分学生非常投入,积极动脑动手,不会的马上模仿,做到了人人参与。发言时思维踊跃,表现欲强。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快速理解任务和调动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创设运动情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职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感性认识占主要地位,情绪波动大,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由游戏“对眼神”引入,再创设“耐久跑”的运动情景,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学习兴趣高涨,每个人都想体验一下
同时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了自主权、选择权,充分发挥各组民主性及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合理的诱导,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之间互相交往一起游戏活动,融洽了教学氛围与人际交往的关系,使学生尽快适应了运动环境,学生学得更主动,主体性作用充分得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