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间的合作,让我在参与中看到学生最自然、最真实的内心变化。
纵观学生日常表现的种种,我发现学生成长中的磕磕碰碰、矛盾的产生,很大一部分与学生缺乏良好的相处方法有关。记得刚接手体育班时,就接触到了一位因为有一定情绪障碍而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的男生。
校内,他稍有不顺心就发火,总觉得是同学故意招惹他,骂劝告同学的情况更是隔三岔五出现。课外书上看到的一些语言成了指责别人的依据,伴着振振有辞的是他对人的指指点点,言行带有一定的挑衅性。家中,他一有不高兴,就会丢下手中在做的事,或跑回房间,大力关上门,将自己独自关在屋中;或对着父母大声嚷,说父母对他的要求完全是压制性的,自己不得不听。曾经,他还因难以理解母亲在回家路上对他的教导,觉得又是在批评自己,而用“偷偷下车,过段时间再独自乘车回家”的方法来测试自己在母亲心目中有何等重要。
渐渐地,在父母和同学的神色中,不自觉远离的行为中,他意识到了自己情绪方面的障碍给自己带来的不好影响,开始有了克制情绪的要求。然而,每次一遇到事情,他最终都多因为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过多,而无法根本将怒气消除。
学会站在他人立场考虑问题,克制情绪的正确方法,从而适应学校环境,乃至长大后与更多人能和好相处,这是他需要学习的。为了更好的帮助他,我留意一切可以让他获得认可的机会。书写进步、默写全对、快要分心时,及时鼓励和表扬,让他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促使他进一步督促自己的言行,逐渐产生一种有效的自我约束动力。一段时间后,他克制自己言行的时间长了,表扬的满足感让他心情愉快,和同学的相处融恰了些。
考虑到他情绪的易变性,我没有直接给一些相处的好方法,而是在看到他面带笑容高兴时有意无意找他聊上一会,进一步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寻找他情绪变化的原因,并以朋友的身份在私底下给他鼓励,走进他的内心。多次的闲聊后,生气时,他会跑来告诉;不满时,会在我面前丢下牢骚的话语后离开。对待情绪的处理由闷在心里逐渐向与我沟通上转变。
要学会与他人相处,其实我的引导还只是外因,只有当他内心想办法自觉克制发挥作用,那么才算真正是他与人相处过程中质变的开始。我深知自己努力使他换来的些许进步不意味着在与人发生矛盾时他就会正确处理。不轻易教受他人观点的他更需要的是看到的是每次让自己内心“心服口服”的处理方式。借助班级量化、直观方式的评价方式,辅以代表小队荣誉的“五角星”,表扬他时我不仅给他一颗五角星,更郑重地告诉全班,这样能克制自己的言行的做法就是成长、懂事的体现,也是他为队员考虑的表现,更是心中有集体、爱班级的行为。评价由原先注重他心里的满足逐步向在小队、集体中体现他的价值过渡。班级同学闹矛盾,我也常进行全班讨论,请他谈解决矛盾之法。善于表达的他,把课外看到、老师家长教育时说过的话不自觉说出了口:“人要宽宏大量,有句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有一次,我……”有观点,有例子,小有劝告同学要宽容的味道。为了尽快减轻他情绪上的障碍,课后我还会再举些相关例子看他怎样处理,正确的给予鼓励,不足的帮助其分析,让他明理,使他在心里上得到满足的同时体验中年级学生该有的成熟,明白集体中一员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看到秋游活动中他从没有拿到鱼竿嘀嘀咕咕地抱怨着到十分钟后高高兴兴地与大家参加着下一项活动。我立刻上前告诉他我内心的喜悦:“一个人让自己快乐很重要,而真正的快乐只有自己才找得到。很高兴你那么快找到了快乐,还把它传递给了我。”
经过一学期的引导,他最终能基本控制好自己的言行、情绪,学会了用有效的注意力迁移淡化关注暴躁情绪的程度,与同学发生矛盾后发脾气的情况明显减少,热心帮助同学、化解他人矛盾的情形开始出现。
其实,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帮助他的过程也是教其他学生一些相处有效方法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的过程,更是构建一个和谐班集体的过程。让学生从小学会正确的与人相处方法,拥有一个良好、健康的心理对他们一生都有重要影响。虽然这样的过程很劳心,但是我想,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我无悔!
200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