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丁天地 > 教学科研 > 教育教学 > 教学研究 > 一年级

评《秋游》

作者(来源):郑云    发布时间:2006-09-26

彭燕青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方面: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加法运算的实际含义之一:合并

2、能说出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初步感知“两个加数位置交换,结果不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同桌说一说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首先我觉得她的三维目标制定的非常细化,而且落实的也比较到位。

一、        知识技能方面:

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要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之一“合并”这个概念,这同另一个含义“添加”区分开来,而且能说出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且要渗透“加法交换律”的初步思想。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小朋友来说,如果单单让他们进行识记并进行模仿练习的话,既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又和现在的“二期课改”的理念相背离,收效又甚微。所以彭燕青老师在课的引入阶段就把孩子带入了“动物园”,通过这个故事情节的展开,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童心,在后面的巩固练习当中一幅幅图片的展示,既围绕了“秋游”这个主题,又使学生初步构建对加法的认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一改枯燥的你教我学的方式,使得整个学习过程生动有趣,学习气氛轻松愉快,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充分体现,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

二、        过程与方法方面:

彭老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同桌说一说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交流的能力。一年级小朋友会看会说,对什么都很好奇。一幅图出来,他们会说看到了花,看到了草,看到了老虎,但对于事物的个数却不太会注意。这实际上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孩子对事物的颜色、形状特别感兴趣,而不太会注意事物的个数。所以彭老师引导学生对看到的动物分一分、数一数,每一类各有几个,通过这样的分类既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节课的正题上来,又培养了学生会观察的能力,增强了他们对“数”的意识。另外彭老师在引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其结果不变”这个规律时,让发现规律的小朋友悄悄的告诉同桌,而没有用小组讨论这个形式,这也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一年级毕竟还是小孩子,要想让他们象高年级学生那样用一定的数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畅谈自己的见解,看来是比较困难,但是要想让其成为现实的话,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中不断的去引导,去培养。所以彭老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而是先从学会交流入手,把自己的想法或列的算式说给同桌听。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看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只有先听先说,日积月累,学生才知道该怎样讨论,热情才会日益高涨,数学语言运用的才会愈加准确,小组讨论的意识才会越来越强烈。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小组讨论的目的,使每一位学生都畅所欲言。在最后的拓展阶段,彭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编一个加法小故事,去找一个朋友来列式。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加法的进一步的认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体现了团体协作的精神。这和我们当今社会和谐发展这个宗旨是相符合的,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共同发展的精神。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整节课老师带领学生在游玩动物园的过程中学习加法,让我们体会到数学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算一算数一数,而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功能去探索、去理解、去运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使学生学习兴趣昂然,促进了孩子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需改进方面:

虽然彭老师在这节课上反复讲了对加法的初步认识――合并这个概念,但提问中过分强调“怎么分”,造成学生的回答时总是在用“分成”这个词语,这样就忽略了这节课是探索加法“合并”这个含义。如在学生反馈出两个加法算式:1+5=6    5+1=6   后可追问“合起来表示什么”,这样学生的脑海中就会有加法含义的完整的表象。又如在最后的拓展阶段,两个学生在编题时,一个孩子只说了两个条件,缺少了“合起来是多少”这个问题。所以“分”只是引出加法的一种手段,关键还是应解决“合并”这个问题。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仅供各位老师参考。


我说两句】【查看评论】【关闭窗口